从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外国媒体的提问来看,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经济。在心理因素对经济金融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跟世界沟通中国经济信息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借用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的话来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话语体系。
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两家外国媒体的提问,集中在中国经济领域。塔斯社记者的两个问题是,第一,有人认为现在外国的经营包括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经营环境比以前差,甚至有外企认为在中国遇到不公平对待,请问如何看待;第二,西方专家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怎么理解“硬着陆”,中国是否面临“硬着陆”?而尼日利亚记者提的问题是关于中国公司裁员和长期人口结构的问题。
问题虽然不多,却反映出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担心。让人联想到此前不久召开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有许多国际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对中国经济也是忧心忡忡。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对上述问题给予了娴熟的回答。跟1月份的瑞士达沃斯论坛有点类似,中国官方信心坚定,跟西方忧心忡忡恰形成鲜明对比。
信心不对称,部分缘于信息不对称。许多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生机活力的信息,西方经济界一些人士没有感知到或者熟视无睹。
此前的对外话语体系效果不够理想。以至于在1月份的达沃斯论坛上,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Rogoff)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怀疑态度仍未改变,并评论说:“有个推销一切都好、一切都没问题的巨大宣传攻势。”
现代经济金融系统日趋复杂,人的心理预期的微妙改变,有时会在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中激发蝴蝶效应。对经济信息传播的重视,确实应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样在此次达沃斯论坛上,美国高盛公司总裁加里·D.科恩(n)说:“这里面(指中国经济)的沟通问题其实是最重要的。沟通一下中国市场将怎样做,而且无论转型多么痛苦,都坚持做下去。”
习主席此前曾提出,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经济领域,传播中国声音尤其重要。
无独有偶,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就谈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说,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特别是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他说,怎么讲好中国故事?除了要有充分的自信,还要转变话语体系,要用国际化的表述把中国故事讲好,讲的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听了还得信。
与国际经济界要有更良好的沟通,就需要有更良好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文本、语言,而是包括更深层次的东西:更高质量的经济数据、更法治化的监管、更加透明有说服力的经济治理相关信息披露,等等。政府在这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无疑,中国政府正在进步,在经济领域与世界的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有心得。近年来国家高层领导人积极出席达沃斯论坛,就是一种沟通之旅、解释之旅,重要经济官员时而在市场化媒体上露面、发言,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他的例如经济统计信息质量的优化,也是值得期待的。
上一篇:名师张雪峰:四大专业今年分数线将会上涨求稳的考生不要报考
下一篇:河南:全力以赴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